热点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科学研究>>科研制度>>正文
 

贵州省“十二五”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规划

2014-06-28   点击:

目 录

一、形势与需求2

(一)“十一五”期间社会发展科技工作取得的成绩和问题2

(二)“十二五”期间社会发展科技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7

二、总体思路与基本原则7

(一)总体思路7

(二)基本原则8

三、发展目标9

(一)总体目标9

(二)具体目标9

四、优先领域与重点任务11

(一)加强能源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技术研发11

(二)强化喀斯特地区生态保护与修复、发展循环经济、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集成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示范12

(三)加快人口健康科技发展,提升科技服务民生能力15

(四)加快公共安全科技发展,提高公共安全的防灾减灾能力16

(五)加强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关键技术创新18

(六)大力发展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19

(七)加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其他社会事业的科技创新与应用示范20

五、保障措施21

(一)突出重点,强化共享,积极推进社会发展公共服务平台建设21

(二)以企业为主体,积极推进社会发展技术创新体系建设21

(三)实施人才战略,加强社会发展科技队伍建设21

(四)转变思路,加大财政投入,稳定社会科技发展22

(五)研究落实各项政策,推进社会科技事业发展22

(六)加强国内外科技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引技、引智和引资工作23

六、重大科技专项(重点项目)23

(一)准备启动实施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3

(二)拟凝练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和拟凝练组织实施的省重大科技专项26

贵州省的社会发展科技工作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改善民

生而推行的一项科技活动,是整个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贵州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一2020年)》制定本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

(一)“十一五”期间社会发展科技工作取得的成绩和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省社会发展科技工作按照“合作创新、加强转化、重点突破、引领跨越”的科技发展方针,认真贯彻落实《贵州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宗旨,科技与经济社会结合更加紧密,在解决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重大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科技成果,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较好的完成了“十一五”的各项任务,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明显增强,为“十二五”社会发展科技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一是科技对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恢复和建设作用增强。“十一五”期间,通过实施一系列国家、省级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示范科技攻关项目,探索出一批适合不同发育类型的石漠化的综合治理模式,分别在全省55个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进行推广应用,在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土流失、林草覆盖率、发展生态产业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为石漠化综合治理县的试点工作提供了指导和借鉴,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据统计,2009年与2005年相比,石漠化治理示范区植被覆盖率提高了约18.03%,石漠化(轻度以上)面积比例降低了约18.04%,农民人均收入提高了14.55~33.32%。

二是科技支撑循环经济发展,在磷化工、煤化工、铝工业、酿酒等行业的工业废渣资源化综合利用方面取得了突破,对形成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生态环保型为特征的新型工业作用凸显。在磷矿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磷精细化工、磷矿伴生资源及废弃物综合利用三个领域突破了40项关键技术,建立和在建32套示范工程、中试线和生产线;申请国内专利96项(其中发明专利83项),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套从磷肥生产过程中回收高纯氟的化工装置和湿法磷酸碘回收装置,开辟了工业提碘的新途径;开发出世界上第一条年产1亿块高强度耐水磷石膏标砖生产线,每年可综合利用磷石膏及黄磷炉渣30万吨,提升了我国磷工业采选和磷化工的综合技术水平。茅台酒厂采用生物转化技术,将酒糟资源化利用,开发生 产昆虫蛋白产品和生物有机肥,并引导当地农民使用生物有机肥,种植茅台酒生产所需的有机原料,形成了循环经济产业链。六盘水市已初步形成洗煤煤泥干化利用、矿井水治理回收利用、焦炉煤气掺烧发电,余热余压发电、粉煤灰制新型墙体材料、煤矿瓦斯发电及浓缩罐装民用、煤矸石发电等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三是科技在解决能源、资源和环境瓶颈制约方面的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开展了节能减排、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和减少环境污染等科技创新活动与成果转化推广工作,突破了一批制约行业的共性关键技术,推动了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到“十一五”末,我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了2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44.22%,年均综合利用率比“十五”提高5.6个百分点,二氧化硫排放量降低15%,化学需氧量排放量降低7%,城市污水处理率达60%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60%以上,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指标,为完成全省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目标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障。与此同时,还建立了废弃物在新型建筑材料产品中高附加值开发和规模化应用的基础数据,为贵州省工业固体废弃物的规模化利用提供了方向。

四是科技支撑生物资源和生物产业的发展,中药现代化取得新进展。“十一五”期间,中药民族药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研发成效明显。2006~2009年申请专利六百余件,其中95%以上是发明专利,有3项获中国专利奖;获中药新药证书18个,在研中药新药120个,其中32个已获临床批件;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药154个,其中40多个中药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91个纳入非处方管理。中药研究创新平台建设加强,目前有省级以上研发机构26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5个,形成了覆盖中药生产全过程的科技支撑体系。培育了一批中草药专业生产基地县,中药材种植总面积已从2004年的114.5万亩发展到188万亩,单品种种植面积上万亩的品种有25个,有4个品种通过了国家GAP认证,41个品种建立了规范化、标准化种植试验示范基地,中药材产业化生产经营水平不断提高。中药制造业规模效益快速增长,产业集群逐步形成,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艾迪注射液等中药?民族药创新研发为主的中药现代化产业集群,有150家企业的500多条生产线通过国家GMP认证,以中药为主的医药产业产值超过百亿元,已成为我省新的后续支柱产业。

五是科技保障人口与健康得到加强,全省诊断、治疗、防病、保健和科研水平有新的提高。针对贵州β地中海贫血、新生儿溶血症所导致的新生儿致残、致死的比例高,建立了出生缺陷综合干预模式;通过自主创新和学习推广先进技术,全省医疗水平有较大提高,在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地方病方面开展病因、诊断、防治技术的难题攻关,先后成功地实施了同种异体肝移植、亲体肝移植技术; 2微米激光微创手术用于前列腺增生、膀胱癌等治疗。2009年,成功救治省内首例重症人禽流感患者及甲型H1N1流感患者,为贵州省乃至全国诊治重症人禽流感和甲型H1N1流感疾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基础研究方面,对地方性氟中毒的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和药物治疗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对阐明地氟病的分子发生机理和开发临床药物治疗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在结核病耐药机制领域的研究中识别出4种以前从未发现的结核分枝杆菌基因突变位点和类型,系世界范围内首次发现,被美国、日本和欧洲基因库同时收录。将信息化管理应用于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完成具有较强扩展性和地方特性的贵州省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管理平台系统体系架构建设。

六是科技支撑防灾减灾和公共安全得到加强。科技支撑煤炭生产安全,在对贵州煤矿瓦斯重大灾害防治关键技术研究中,通过整合资源、产学研结合、集中力量、加强集成攻关、实现我省煤矿瓦斯重大灾害防治关键技术的重点突破,初步解决了煤炭生产安全中的关键问题。编制完成了《贵州省应对气候变化地方方案》,并提交省政府审议通过。重大专项“贵州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关键技术与应急服务体系研究”、“贵州省突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研究”、“TWR-01型天气雷达增雨防雹局地作业预警指挥系统研制和应用”、“气象灾害监测及预警系统研究”、“贵州水稻气象灾害风险研究及其应对技术”等项目的实施,完善了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测、预警和服务体系,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面显著增大,进一步充实完善了气象灾害预警机制。在地震预警监测上,基本查明贵州省地震发生的规律和贵州省地震的地质背景控制因素,初步掌握水库地震诱因和发震机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七是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都匀、毕节、清镇、白云四个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上升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填补了我省没有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空白。

社会发展区域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一是围绕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十一五”新建3个工程技术中心。目前已建和在建的社会发展工程技术中心有15个,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5个(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各类研发平台26个。在中药现代化、喀斯特生态环境等领域初步构建了“研究—开发—产业化”创新链,社会发展区域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

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据对2006—2009年实施的295项社会发展科技项目统计,已完成的62项中获国家级奖6项,省部级奖12项;申请专利91项,其中发明专利81项,专利授权28项,其中发明专利25项,发明专利分别占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89.0%和89.3%;制定各类技术标准17个;新品种40个,新技术115项,新工艺17项,新设备5项,中试线7条,新建生产线10条,新建各种试验示范基地72个。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784篇,其中,国际期刊45篇,国内核心期刊349篇;学位论文186篇,出版专著8部。

通过社会发展科技项目的实施,培养和形成了一支梯队结构相对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发展科技队伍。2006——2009年共培训各类人员约37983人次。参加项目人员中,专业技术职务由初级晋升中级的有191人,由中级晋升副高的有167人,由副高晋升正高的有71人;培养博士31人,硕士373人。社会发展科技活动人员在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中的分布逐步趋于合理,企业科技活动人员数量明显增长?

在科技经费方面,“十一五”期间,社会发展科技共立项476个,投入总经费2.96亿元,初步形成了以省级财政投入为引导、自筹资金为主、银行贷款为辅、政府其他拨款相补充的多元投入体系。其中社会发展科技项目经费总资助金额为6070.2万元,占总投入的20.53%,平均每个项目仅资助12.75万元,科技投入资助金额偏低。

存在问题 社会发展科技涉及的面广,原有的基础较为薄弱,科技力量相对不足,科研资源又较为分散,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投入不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先进适用技术巨大需求与供给不足的矛盾依然非常突出。

(二)“十二五”期间社会发展科技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内外环境有利的战略机遇期。为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和国际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中央和省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都明确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并把科技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生产总值的比重和要求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3.3件作为主要指标列入国家规划,说明对科技工作特别是自主创新的重视。在社会发展方面,明确提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一系列约束性指标,对社会发展科技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而国家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黔中经济区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区域规划,加大了对贵州省的支持力度;省委省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极大重视,都为科技事业的发展又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为社会发展科技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社会发展科技工作也面临着贵州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突出,以及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薄弱等不利因素,做好“十二五”期间的社会发展科技工作的任务十分艰巨。

二、总体思路与基本原则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贯彻“合作创新,加强转化,重点突破,引领跨越”的科技工作指导方针,坚持以科技创新支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为发展节能环保、生物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升级换代提供科技支撑;为改善发展环境和生存环境、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供科技支撑;加强社会发展科技平台建设和基地建设;大力加强社会发展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增强社会发展科技的创新能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把大力增强社会发展科技创新能力作为战略基点 着力提升社会发展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增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应用和管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知识、技术转移和规模化生产能力,加快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

——坚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发展循环经济提升传统产业同时并举原则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实践来统领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是工业强省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要优先发展科技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坚持科技成果转化优先,自主创新与先进技术推广并重的原则 社会发展科技工作涉及面广,要加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重点支持行业共性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和先进制造工艺等科技成果在全行业的推广应用。尤其是农村,要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宗旨,强化现代农村社区技术集成应用,把重心放在科技成果转化和先进适用技术的集成推广上,使科技更贴近群众,更多更好为人民服务。

——坚持社会发展科技惠及民生的宗旨 围绕关系民生的重大科技问题,研究和推广旨在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的关键技术和实用技术,构建形成服务于民生的科技工作体系,强化公共服务、改善民生环境、保障民生安全。特别在农村要组织实施科技惠民工程,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坚持突出重点,加强综合集成 坚持“聚焦国家目标,加强系统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强化统筹集成”,有所为、有所不为。要以解决重大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为出发点和突破口,遵循社会发展科技自身的发展规律,突出重点,突破一批社会发展科技关键技术,形成若干技术链,在若干领域建立技术优势。

——积极构建较完整的区域社会发展科技创新体系 积极建设企业主体、政府主导、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社会发展科技创新体系;坚持以人为本,下大力气培养人才,引进人才,锻炼人才,特别是加强科技领军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优化环境,完善机制,激发科技人员和从事社会发展事业的人员创新创业的活力。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围绕《贵州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一2020年)》和 “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到2015年,我省的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生物技术和公共安全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在社会发展的优先领域实施一批国家级、省级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突破一批公益技术和产业共性关键技术,获取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应用转化一批科技成果,建设一批科技创新条件平台,凝聚一批科技创新人才,建立一批技术应用示范基地,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推动科技产业的发展,建成较为完善的社会发展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二)具体目标

1.增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

到“十二五”末,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15%,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20%,其中发明专利占30%以上;科技论文数量年均增长3%,引用率有明显提高;攻关突破社会发展科技关键技术和引进、吸收、转化社会发展科技方面的先进技术100项;新建5~8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新建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站1个;建立2~3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培养造就一支有较高水平和素质的社会发展科技创新队伍;力争使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达到6~8个左右。

2.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结合,组织科技产业化工程,实施一批技术含量高、带动力强的项目,发展生物、节能环保等新兴战略产业,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聚,生产10 ~20个新产品,培育3~5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继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建立3~5个科技推动循环经济工业园发展的示范基地,初步形成重点行业循环经济技术发展的若干模式,推进产业链接技术的开发应用,为资源产出率提高15%,粉煤灰、磷石膏、硫石膏、黄磷渣、锰渣、冶金渣、赤泥等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提供技术支撑。

3.科技支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明显提升

科技在解决能源、资源、环境领域瓶颈制约方面的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到“十二五”末,为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二氧化硫减少8%、化学需氧量减少8%、氨氮减少10%、氮氧化物减少1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8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0%等国家规定控制目标提供科技支撑。围绕石漠化综合治理的需求,结合国家石漠化治理工程专项,在78个治理县示范区,进一步探索有代表性的不同石漠化类型区综合治理模式、生态产业化技术集成模式,强化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技术集成及应用推广,为我省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科技支撑和保障;示范区的植被覆盖率要提高20%、土壤侵蚀模数降低30%、石漠化面积比例降低15%以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高30%以上、农民人均年收入提高15%~20%。

4.公共服务领域科技水平全面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加强多种技术的综合集成,提升人口健康、公共安全和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等社会公益领域的科技服务能力。重点攻克重大疾病、传染病、职业病和地方病的防治和新药创制的关键技术,诊断治疗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围绕生产安全、社会安全、食品安全以及自然灾害加强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突破重大灾害和事故的防范和应急处理技术,为億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从2010年的0.48人/亿元下降到2015年的0.31人/亿元提供技术支撑。完善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公共服务科技体系,实现人口、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优先领域与重点任务

(一)加强能源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技术研发

重点围绕固体矿产资源特别是战略资源的勘探开发,水资源在我省岩溶山区的综合开发利用、优化配置和综合节水,保障水资源的安全有效供给,加强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固体矿产资源的重点是突破复杂地质条件限制,发展地、物、化、遥等高效勘探和快速勘查技术,研究成矿带成矿规律,发展煤、铝、磷、金以及钛、锰、钡、钒等一批传统产业后备资源基地,扩大现有资源储量,增加供给量;与此同时,还要为今后新的产业,发展铀、稀土、钾等矿产勘探、高效开采、绿色选冶、综合利用技术,特别是深部和复杂难采矿体开采技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加强煤炭资源与环境协调开采技术、煤炭清洁利用技术,开展选煤、配煤关键技术攻关,提高煤洗选加工程度和利用效率;研发煤矸石、煤泥、煤层气、与煤伴生资源的综合利用技术。开展低品位、复杂难处理磷矿资源低碳高效开发及深加工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研发磷矿共伴生资源(氟、硅、碘、稀土)富集分离与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尤其是重稀土矿等贵重资源开发利用的先进技术。开展铝伴生矿分离利用技术,低品位矿利用技术。开展铀矿勘探新技术、新方法;研究以碳硅泥岩型低铀资源开发利用为重点的开采技术、选冶技术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开展不溶性含钾岩石的综合开发利用研究;研究酵钾肥的生产原理和肥效机理,提高解钾效率;继续深入进行生物法解钾的研究,改进钾钙肥的缓释性。

水资源的重点是研究喀斯特地区、山区水资源的可持续综合开发利用、合理优化配置和综合节水的重大关键技术,支撑我省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达到水资源的有效安全供给。围绕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和夹岩水利枢纽工程,研究峡谷山区长距离输配水技术,跨流域调水技术,研究山区水资源承载能力及可持续利用研究,研究生态环境影响及补偿机制。重点研发我省喀斯特地区、山区“工程性”缺水问题的关键技术:喀斯特山区水资源可持续综合开发利用关键技术及模式,重点或敏感区水资源合理优化配置、岩溶山区水安全模式与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水文水资源预测预报预警技术、防汛抗旱减灾预报预警技术,不同岩溶类型地下水赋存规律及找水开发利用关键技术,重大项目的核心关键技术等。研究雨洪资源化利用技术,开展城市雨污分流和中水利用技术,城市、工业区、灌区、工程系统的综合节水与示范研究,污水深度处理与回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提高我省喀斯特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开发能力。

积极开发利用非传统资源,重点攻克盘江煤层气开发利用关键技术,提高新型资源利用技术的研究开发能力。

(二)强化喀斯特地区生态保护与修复、发展循环经济、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集成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示范

重点围绕喀斯特环境综合整治、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环境污染治理、环境监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区建设加强关键技术与战略对策研究;推动节能减排和环保产业发展。

喀斯特综合整治重点是结合国家石漠化治理工程专项,通过对我省78个治理县的喀斯特各类小流域生态类型研究,在不同的石漠化类型区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区,开展喀斯特小流域分类与数据库构建、林草植被保护和建设模式与技术示范、草地建设和草食畜牧业发展模式与技术示范、基本农田和配套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建设模式与技术示范、农村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与技术示范、石漠化治理评价技术研究及“三位一体”技术集成与持续发展模式示范,石漠化监测评价及治理技术模式与生态产业化技术集成研究示范,为不同类型的石漠化治理县提供技术支撑。开展喀斯特山区水资源安全利用、岩溶地下水找水和重大工程沿线、湿地等综合整治技术;喀斯特山地退化生态系统的修复和石漠化治理、不同生态类型喀斯特和不同等级的石漠化治理技术;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重建技术和石漠化植被恢复树种选育研究;在喀斯特整治的同时,发展有区域特色的生态产业。与此同时,建立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动态监测和石漠化治理监测的国家级野外观测台站。

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区 重点发展濒危物种培育、珍稀濒危物种迁地保护、重要种质资源保育技术,外来物种防治技术;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区建设重点是保护区内退化生境修复、保护区周边社区发展研究。

继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重点是大力开发重污染行业清洁生产集成技术,强化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利用与安全处置;研究开发化工、矿产与冶金、电力、食品、医药、机械与装备制造业等循环经济中的关键技术,行业间链接技术,绿色化工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开展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研发、系统集成、综合示范和核心技术的突破,建立不同类型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区域(企业群、园区和城市)循环经济链接技术和模式示范。“十二五”期间,结合贵阳市、六盘水市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和开阳磷矿、瓮福集团、赤天化纸业、茅台酒集团4个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建设,启动一批循环经济关键示范项目。重点是磷化工、煤化工、酿酒、冶金、医药和食品行业。主要有矿产资源开采及及其加工过程中伴生资源的综合回收与利用技术,如磷化工中氟、碘的回收;工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与无害化处置技术,大力支持以磷石膏、硫石膏、煤矸石、粉煤灰、锰渣、冶金渣、尾矿砂等工业废弃物为原料生产新型建材及精深加工;城市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资源化技术;资源低碳开发清洁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环境污染治理与监测的重点是水污染控制技术,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固体废弃物控制与资源化技术,废弃矿山生态(植被)修复及持续利用技术,土壤修复技术,微量有毒物、重金属元素和突发环境污染的健康风险控制技术,特别是要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合物排放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范围内提供科技支撑。完善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机制;继续开展“两湖一库”水污染控制及水环境修复、基底改善与沿湖带生态修复、物理-生态净化与水质保障、生态环境管理技术示范,开展流域和“两湖”营养要素代谢循环和生态动力学模型研究。环境监测的重点是开展污染物自动在线、高通量、多参数监测,大尺度遥感监测,环境监测信息平台建设,发展POP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监测技术, 发展矿区修复技术,建立全省环境基础信息数据库,环境风险预测、预警。环保产业发展的重点是环保设备、产品和药剂的研发与产业化;发展环境技术服务业。主要有城镇污水深度处理技术集成示范与设备研究;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集成示范与设备研究;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亚临界水热快速处理关键技术研究与连续化设备开发;典型高浓度难降解废水超临界氧化处理关键技术研究与设备开发等。支持发展为保护环境服务的环保企业。

节能减排要坚持“节能优先”原则,推广现有成熟、先进的工业节能技术、建筑节能技术和交通节能技术,发展节能新技术及其产品。攻克主要耗能领域的节能关键技术,大力提高一次能源利用效率和终端用能效率。重点研发工业节能技术,推进煤炭的清洁、高效和综合利用技术;煤层气的开发和综合利用技术,特别是低发热值瓦斯的利用技术,煤矸石发电技术,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技术,新型高效催化技术,绿色无害化资源回收处理技术。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关键技术,重点研究开发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技术,主要包括:节能和提高能效技术,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大规模煤的燃气型气化技术,煤的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技术和煤层气勘探和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技术,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生物固碳与能源化技术。开发气候变化对主要脆弱领域的评估及适应技术,主要包括: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灾害的评估及适应技术,温室气体及臭氧变化监测技术,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与开发利用技术,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环境污染等适应技术等。

(三)加快人口健康科技发展,提升科技服务民生能力

攻克避孕节育、优生优育、重大疾病防治、中医药现代化等关键技术,全面提高人口素质,提升国民健康水平。

研发避孕节育、生殖健康和出生缺陷监测、筛查、诊断技术和产品,研究出生缺陷综合预防、干预技术及应用模式,并推广普及,不断提高我省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水平。

重点围绕重大传染性疾病(艾滋病、肺结核、乙肝等)和新发传染病开展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开展病原体基因组、功能基因组、蛋白质组、免疫组等研究,开展新发传染病及其未知病原体的分离、检测、鉴定、诊断、治疗及预防控制技术研究,研发特异、安全、高效的预防性和治疗性新型疫苗与创制药物,研究制定科学有效的传染病预防控制策略。

对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老年痴呆)针对临床急需,开展早期检测、诊断、预防、干预、综合诊断和控制、诊治技术规范化等研究。支持和发展新型肿瘤免疫生物治疗技术。开展重大疾病的发病机理,药物靶标以及相关治疗技术的研发。支持重大疾病的临床转化医学研究和专业化发展。

加强研究和开发适合我省城乡社区人群的常见多发病、地方病、职业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技术和产品,开展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开发;加强残疾人康复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示范。

研究化学药和生物药新靶标识别和确证、新药设计及药物研发、药物新剂型,药剂新材料,如纳米药物、生物反应器和细胞培养等关键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速效、长效、靶向给药新制剂,缓释、控释、透皮吸收剂以及蛋白或多肽类口服剂。建立药效及药物安全性评价、药物制剂与药品质量控制、中试和生产工艺等技术支持平台。

加强中医传承方法、辩证体系研究以及基于现代技术的中医药诊疗、评价技术标准与方法研究;开展中医药防治重大、疑难疾病研究;加强传统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创新研究,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中药产业发展关键技术以及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示范研究。

加强城乡社区基层卫生组织实用技术的推广和示范,研究、筛选、开发一批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建立社区基本医疗卫生保健示范,完善疾病与公共卫生预防控制、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体系。

研制先进医疗设备与生物医用材料,发展医疗器械产业。

研究增强国民体质和运动促进健康技术,建立全民健康评估信息系统,建立全民健身科学指导和服务体系。

(四)加快公共安全科技发展,提高公共安全的防灾减灾能力

重点围绕生产安全、社会安全、食品安全以及自然灾害,加强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确保公共安全。

安全生产技术 以有效控制重特大事故和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为目标,开发煤矿与非煤矿采掘、油气开发、化学危险品、特种设备等重点行业生产事故预防技术,研发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技术与装备,发展生产安全保障体系。重点研究煤矿及非煤矿山生产安全保障技术能力,开发矿山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预防、预(监)测、预报、预警与应急救援关键技术。研究矿山瓦斯爆炸、突水、冒顶和动力灾害等的综合治理技术,监测监控与装备技术,危险源识别、评价与控制技术,火灾、爆炸和危险化学品泄漏防控技术,“生命线”保障技术和快速救援系统技术;特别是对贵州高瓦斯煤矿区要开展瓦斯地质及瓦斯分布规律、矿井瓦斯涌出规律研究,开展贵州高瓦斯突出煤层安全开采防突技术、煤矿抽采瓦斯综合利用技术及煤矿瓦斯提纯液化技术等研究。为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到0.31人/亿元提供科技支撑。

食品安全技术 以控制食物中毒和强化食品安全能力为目标,全面发展食品安全保障技术能力,开展食品安全评估与溯源研究、建立从源头到餐桌的食品生产全过程安全检测、控制及管理技术,研究各类食品安全检测方法和标准制订,特别是贵州自已生产的食品;发展快速检测技术,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预警技术,食物中毒诊断与处理技术;开展食源性疾病与食品污染的危险性分析,建立我省食品中病原微生物、农药和兽药残留、化学污染物、生物毒素、食品添加剂等食品危害物的分析平台和风险评估中心。支持贵州特色食品保真、原产地保护及食品安全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技术体系。

社会安全技术 加强社会管理技术创新,推进平安工程建设。加强科技强警技术能力,开展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刑事侦控、现场勘察、物证信息采集与检验鉴定技术,人体识别技术,毒品的探测与检验鉴定、网络犯罪防控、恐怖事件和群体突发事件的预警和应急处理技术,开发特种警用装备;火灾、爆炸的风险评估和安全性规划设计及早期探测与预警;开展重要外来传染病、恐怖因子、外来有害化学物质和危险品的远程快速检测与确证、风险评估与预警、无害化处理、出入境检验检疫等技术研究。

防灾减灾技术 重点开发地震和水灾、旱灾、冰雹、凝冻等气象灾害,以及滑坡、泥石流、崩塌、山洪等地质灾害等重大自然灾害预测、预报技术,研制重大自然灾害紧急救灾技术和装备技术,建立重大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平台。研究贵州主要地质灾害孕育背景、发育规律、成灾条件,发生机理及预警预报技术;建立贵州省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及信息发布平台。开展气象灾害精准预测、气象观测资料综合加工处理及分析应用技术、气象灾害影响评估技术;农业气象灾害减灾防灾关键技术,建立主要作物基础农业气象指标库;建立重点应急平台信息互通、数据共享、联动响应和安全保障技术,各类灾害事故多尺度动态模拟实验与数值计算、综合应急救援技术及装备研究。加强地震的监测工作,建立地震监测预报技术系统,提高地震监测分析精度和预报的准确性、及时性;加强地震的科普宣传,研究震前异常;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开展应急辅助决策支持系统技术和应急信息管理平台支撑系统技术研究,提高震灾防御能力。

(五)加强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关键技术创新

发展绿色城镇,促进城市和城镇化可持续发展。重点支持开发城镇空间布局规划和系统设计技术,城镇区域规划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互动模拟预测和动态监测技术,城镇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设计、一体化配置与共享技术,发展低碳城镇规划,提升城市功能与空间节约利用。

开展绿色建筑和绿色小区的研究与示范,重点是建筑节能优化集成技术,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技术,现有建筑节能改造技术,太阳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及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及示范;研究开发村镇小康环境住宅技术及示范,形成绿色建造体系模式。

加快发展以节能、环保、综合利用为重点的新型绿色建材,大力发展以磷石膏、煤矸石、粉煤灰、镁渣、尾矿沙等工业废弃物为原料的新型墙体材料以及绿色建材技术;发展现代建筑设计、施工技术和专业集约化、精细化建造技术。开发一批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城镇建设适用技术和产品。

研究城市人居环境改善与保障关键技术:开展城镇人居环境的热岛效应、交通噪音、居住区水环境、建筑施工及拆除的污染控制与改善技术研究与示范,开发城镇人居环境规划设计、监测评估、控制保障等关键技术。

(六)大力发展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

生物技术的重点是开展基因操作、干细胞、组织工程、蛋白质工程等生物高科技技术研究;发展生物信息技术;研究重大疾病易感人群筛选、特异性分子标记物;开发新型生物催化剂;研究开发新型疫苗、肿瘤免疫生物治疗技术,抗肿瘤细胞疫苗,新型诊断试剂;发展再生医药的技术研究,开发干细胞、组织工程产品和医用生物材料。加强重组蛋白药物,单克隆抗体, 基因治疗药物,药物新剂型,药剂新材料、纳米药物的研发。争取开发2-5个国内创新、突破1-2个国际创新的生物医药或诊断试剂产品。开展人类遗传资源的收集、保存及利用,大规模挖掘和分离与人类重大疾病相关的功能基因,对少数民族遗传基因与我省人口健康相关的基础科学进行研究,进行相应的基础与临床医学科技平台建设。

利用生物技术发展食品、调味品、辣椒制品,开发发酵工程产品、酶制剂、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生物基化学品等工程产品。 重点发展发酵产品、生物制药、生物基大宗化学品与生物基材料;特别是要加快中药创新药物的研制与生产,开展以我省特色中药材为原料的保健品、日用品、化妆品、食品以及中药农药、中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相关产品的研究与产业化;发展以人胎盘组织和脐带血为物质基础,以人神经生长因子注射液等产品及干细胞存储与治疗服务为核心的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项目。

(七)加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其他社会事业的科技创新与应用示范

强化科技要素和相关资源向实验区聚集,从解决实验区内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出发,突出区内经济、社会、生态方面可持续发展实验的特色,组织实施一批重点科技计划项目,推进实验区建设,提升实验区的区域示范功能;并探索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创建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将实验区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十二五”期间,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要发展到6~8个。

旅游业 发挥现代科技在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旅游商品开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经营管理水平和优化旅游社会环境中的重要作用。重点为发展喀斯特独特景观的自然风光游旅和以现代生态农业为基础的乡村游旅提供科技支撑;完善提升游旅信息化网络,建立游旅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推进旅游目的地管理系统和旅游电子商务系统建设,推广安全监控系统先进技术。开发旅游区生态与景观环境保护技术、民俗文化传统继承与保护技术,开展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综合技术应用示范。

文化产业 为发展网络、新媒体与动漫网游业以及文化艺术创意设计业提供科技支撑;加强对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技术的研究与示范;打造黔南平塘FAST国际射电天文科普文化园。

体育 研究增强国民体质和运动促进健康的关键技术,建立全民健康评估信息系统,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并在国际上领先的全民健身科学指导和服务体系;研究竞技体育关键技术,提升我国竞技体育的竞技能力。

五、保障措施

(一)突出重点,强化共享,积极推进社会发展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按照项目、基地、人才统筹安排的原则,根据社会发展科技创新活动的需要,在社会发展科技领域建立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试与产业化示范基地和重点实验室,完善科技成果信息服务和公益行业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十二五”期间,发挥已建和新建工程技术中心、中试与产业化示范基地在行业中的带动作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发挥辐射效应,提高服务能力,促进产业发展。对现有的科学观测研究站、野外基地,强化共享,打破部门界限,拓展业务,一站多能,构建全省网络服务体系,形成布局合理、装备先进、流动开放、高效运行的研究实验基地体系。

(二)以企业为主体,积极推进社会发展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加大科技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创新能力的企业。组织相关企业、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鼓励和支持企业创造条件,吸引国内外科技力量以各种形式进入企业?使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或共同组建技术开发机构,推进社会发展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三)实施人才战略,加强社会发展科技队伍建设

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抓住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三个环节,不断创新科技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建立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紧密合作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通过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培养人才;健全和完善吸引人才回省参与科技工作的相关政策与措施;改善科技人员的科研工作条件与生活条件,鼓励和规范科技人才的流动与交流,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机制,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加大对企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支持,引导企业吸引优秀人才,完善我省社会发展科技需要的人才结构,培养和造就一批富有创新精神的社会发展科技人才,为推动我省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四)转变思路,加大财政投入,稳定社会科技发展

增加财政对社会发展科技投入,强化科技投入增长的保障机制,完善财政科技投入管理体制;建立科技经费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估体系,提高财政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率;综合运用财政拨款、贴息、担保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向社会发展事业的投入,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

(五)研究落实各项政策,推进社会科技事业发展

社会发展事业是一项公益事业,对公益型科研机构,政府提供财政及政策方面的支持,并按非营利机构的机制进行管理。实施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有关财税、金融、政府采购等政策;加大企业研究开发投入的税前抵扣力度,允许企业加速研究开发仪器设备折旧;实施激励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建立财政性资金优先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制度,改进政府采购评审方法;促进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对企业消化吸收再创新给予政策支持。

(六)加强国内外科技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引技、引智和引资工作

组织好一批重大项目申请,积极争取国内外科技专家的技术和智力支持,以及有关资金渠道的支持,促进我省社会发展科技领域的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国际科技合作工作要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技竞争力为核心,凝练合作重点,加强统筹协调,变一般性人员交流为高水平人才合作交流,提升合作层次。

六、重大科技专项(重点项目)

(一)准备启动实施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1)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典型工业园区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关键技术及示范—5万吨/年湿法磷酸高效萃取净化及氟硅硫铁资源化利用技术及示范”项目

研究内容:针对磷化工生产过程中产品高值化和废弃物综合利用,研发湿法磷酸深度净化制备精细磷酸盐产业延伸技术,包膜缓控释磷肥生产技术,氟硅渣联产白炭白黑和氟化铵技术,磷石膏表面炭化制填充材料等关键技术;开发黄磷尾气的开发利用关键技术。通过磷肥-磷酸-材料多产业链接技术集成,形成磷元素高值利用和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的产业共生技术体系。

实现目标:建成5万吨/年高效湿法磷酸萃取装置;建成1000吨/年高质纳米白炭黑示范装置;建成20万吨/年新型硫铁矿制酸联产铁精矿示范工程。

(2)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典型工业园区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关键技术及示范-- 高品质白酒清洁酿造与工农产业链接关键技术及示范”项目

研究内容:突破基于工程蝇的丢糟生物转化清洁生产与资源化利用等4项核心、关键技术,形成白酒清洁酿造与工农业复合链链接的闭式有机循环利用支撑技术体系;建立4个示范工程,形成“一园两区”的2万吨/年酱香型白酒清洁生产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示范园区,构建白酒清洁酿造园区循环经济模式;年处理锅底水4万立方,锅底水处理率达到100%,资源化利用率50%以上;年资源化利用酿酒丢糟10万吨,丢糟资源化利用100%。

实现目标:新增产值2.26亿元/年,新增利税1.1亿元/年。申请专利8~11项,形成5个以上技术(产品)标准。培养博士后1~2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5-20人,企业相关技术骨干人才30-50人。新增就业岗位600人。

(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节能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经济型空调冷热源与自然能源利用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

研究内容:从夏热冬冷地区的实际需求出发,结合该地区建筑节能中所面临的众多亟待解决的技术、经济、政策方面难题,研究适合该地区气候特点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科学合理、因地制宜的技术体系、产品和技术解决方案。在围护结构形式、用能系统运行、末端设备节能等方面系统地集成建筑节能技术,并进行一定规模的示范。研究出适应夏热冬冷地区的建筑冬季采暖、夏季降温的能源供应与用能模式,初步建立包括政策、平台建设、激励机制等在内的建筑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利用保障体制,从根本上为改善我国夏热冬冷地区室内舒适性,降低建筑采暖空调能耗,提高建筑节能技术创新能力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科技部同意列入计划在贵大新建图书馆进行试验。

实现目标:形成适合贵州夏热冬冷地区的建筑节能关键技术,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建筑总面积约11.8万m2的示范工程—“贵州大学花溪校园扩建工程”中的图书馆、教学楼、公共实验楼和自修教室。

(4)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一期)构建技术与示范--喀斯特高原峡谷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与示范”项目

研究内容:结合国家石漠化治理工程措施,选择贵州毕节、清镇和花江等地作为试验示范区,重点开展以下关键技术的研发与示范。一是植被适应修复与耐旱群落配置技术。二是水土综合整治与合理调配技术。三是草地建设与草食畜牧配置技术。四是石漠化地区生态经济发展技术。五是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集成与推广应用技术与示范。

实现指标:筛选抗逆物种8~10种,研发石漠化植物群落配置与等综合治理技术10~15项,奶牛养殖、中药材种植和加工技术6~8项;完成示范面积2000公顷,辐射推广10000公顷;衍生2~3种生态产业,提升2~3个地方企业的技术水平;示范区植被覆盖度提高20%,土壤侵蚀模数降低30%,石漠化面积比例降低15%以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高30%以上;惠及民生2~3万人,农民人均年收入提高15%~20%;申报国家专利10~12项,形成注册商标5~6种生态新产品;提交咨询报告1~2份;开展技术培训5000人次。

(5)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贵州草海高原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

研究内容:草海高原湖泊湿地退化过程与驱动机制及评价技术研究,建立高原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诊断体系,提出生态安全预警方法与技术;草海湿地水鸟与生物多样性保育技术研究与示范,建立草海高原湿地重要水鸟及生物多样性生态综合保育技术体系与示范区;高原湿地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及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研究及示范。建立退化高原湖泊湿地的生态修复技术体系与示范区;草海水体污染、沼泽化防治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建立退化高原湖泊湿地的污染治理与沼泽化防治技术体系与示范区;高原湿地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技术集成与模式推广,提出草海湿地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模式与配套技术以及向我国高原湿地推广的方案。

实现目标:完成流域水土保持与植被恢复技术示范区建设150亩,林草植被覆盖率提高5~10%,土壤侵蚀模数下降15%;沼泽化防治技术示范100亩,生态旅游服务业开发模式示范点3处以上;完成生态农业与生态养殖技术示范300亩以上,经济收入提高15%以上;水鸟与生物多样性保育技术示范区2000亩。③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8项,发表论文45-50篇,制定相关技术规程或技术标准5-8项;培养研究生20-25名,完成技术培训1000人次以上。

(二)拟凝练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和拟凝练组织实施的省重大科技专项

(1)拟申请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复杂难处理磷矿资源低碳开发清洁利用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1)磷矿体安全高效低污染开采技术和开采综合技术:磷化工工业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和固结处理研究,作为地下充填法采矿的清洁充填原料;研究充填采矿工艺技术,提高资源回收率,实行高效开采;(2)高铝高铁中低品位磷矿石低碳高效选矿新工艺; (3)湿法路线出发制备N-P膨胀型阻燃剂、透明成核剂及应用关键技术研究 ;(4)磷矿石伴生碘在不同湿法磷酸生产工艺过程中的分布行为和回收工艺条件的选择研究;(5)磷矿伴生稀土资源低碳清洁开发、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建设和放大含稀土磷矿选矿和稀土分离工业试验装置,进一步探索选矿及稀土分离工艺、技术、装置设计机理,在低能耗条件下为稀土分离工业装置设计提供工艺包。考核指标:稀土分离装置处理能力:选矿装置40万吨原矿/年;15000吨精矿/年;(6)磷及磷化工特征废弃物清洁利用及生态化研究,利用清洁固化的特征废弃物建立种植生态示范场,为生态化排放特征废弃物提供技术支撑和示范。考核指标:建立磷及磷化工特征废弃物清洁利用及生态化示范场300平方米。

实现目标: 1、建成磷矿年生产能力≥250万t开采系统,资源回收率〉80% ; 2、建设3000吨/年高铁中低品位磷矿石选矿示范工程 ;3、建设年处理40万吨含稀土中低品位磷矿石选矿工业装置;

4、建设15000吨/年磷精矿稀土分离工业装置,并为今后两套1250吨/年稀土稀土氧化物分离装置提供工艺包 ;5、研究金属综合回收工艺与磷酸工艺的耦合衔接关键技术,实现综合能耗降低10%; 6、建成复垦示范场,建立磷及磷化工特征废弃物污染防治技术体系及管理技术体系 ;7、合成1-2种透明成核剂,建成中试示范装置 ; 8、N-P阻燃剂的合成时间从15h缩短到6h,解决阻碍该技术实现产业化的瓶颈问题,建设一套湿法磷酸路线1000吨/年N-P阻燃剂示范装置;9、建立阻燃木材中试示范线,阻燃建筑材料阻燃级别达B1级以上;10、提出碘的存在形式及分布情况与制酸工艺参数之间的关系;11、建立拉曼光谱测试技术的相关的分析方法和定量模型。 12、提出合理的碘回收工艺方案;13、在项目完成基础上进行碘回收的工业性初步试验。科技产出:形成专利技术3-5项,技术标准1项;形成1个产业化示范基地和建设高水平技术创新研发平台; 发表论文20篇以上; 培养20余名硕士研究生;建成50-100人的高素质人才团队。

(2)拟申请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西南(贵州)煤矿瓦斯重大灾害防治及利用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结合西南(贵州)煤层赋存特点,对贵州煤矿区瓦斯地质及瓦斯分布规律、矿井瓦斯涌出规律、地面打钻抽采煤矿瓦斯技术及现有煤矿瓦斯抽采技术进行研究;对贵州煤矿区瓦斯地质及瓦斯预测GIS可视化系统进行研究;对贵州煤矿区瓦斯突出主控因素及规律、近距离突出煤层群瓦斯突出危险程度评价及合理开采程序、区域防突措施消突效果考察指标体系进行研究;对高瓦斯突出煤层安全开采动力信息基础建设、高瓦斯突出煤层安全开采煤与瓦斯突出预测预报系统及贵州高瓦斯突出煤层安全开采防突技术保障决策支持系统进行研究;对贵州煤矿瓦斯抽采及防突管理体系进行研究;对贵州煤矿抽采瓦斯综合利用途径及煤矿瓦斯提纯液化技术等进行研究。需攻克的关键技术:基于GIS煤矿瓦斯地质及瓦斯涌出规律研究;贵州煤矿井下瓦斯抽采技术集成研究;山区复杂地形地面打钻井下抽采煤矿瓦斯技术研究;近距离高瓦斯突出煤层群安全开采关键技术研究;贵州高瓦斯突出煤层安全高效开采决策支持系统研究;贵州煤矿抽采瓦斯综合利用途径研究。

实现目标:通过西南(贵州)煤矿瓦斯防治关键性技术和重大装备研究,能够使贵州重特大煤矿瓦斯事故率下降50%。建立3~4个煤矿瓦斯防治与利用示范工程、建立一批瓦斯重大灾害综合防治典型示范矿井,示范矿井瓦斯抽采率不低于60%,预抽煤层瓦斯系统抽采瓦斯浓度不低于50%、瓦斯利用率达80%。

(3)拟申请国家863计划项目“贵州省世居少数民族基因库遗传学背景及医学基因组学研究”

研究内容:“贵州省世居少数民族遗传基因库建立及苗族、布依族、侗族相关疾病基因和遗传多样性研究”重大项目,已采集了贵州省世居的17个少数民族隔离人群8000余份和汉族隔离人群样本2000余份,完成了DNA提取。本项目将继续完成我省3个民族(苗、布依和侗族)遗传学研究和相关疾病基因多样性研究,获取几种疾病基因相关的遗传标记及可能性的疾病诊断辅助指标、特色少数民族基因遗传结构特点及相互间差异。

实现目标:建立我省17个世居少数民族遗传基因库,为国家和人类提供宝贵的生物信息资源。

(4) 磷化工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关联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利用磷肥生产含氟废气吸收液作原料,代替荧石法生产无水氟化氢。为磷矿中伴生氟资源实现高附加值综合及循环利用进行关联技术研究和建设工业化示范装置。主要有:在1000吨/年中试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关联技术研究,组织2万吨/年工业化放大设计和建设示范装置;根据中试取得的技术参数,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本项目“氨解—酸解—精制”工艺技术路线,满足工业化放大设计和应用要求;开发与关联技术相适应的建设工业化示范装置工况要求的耐腐蚀设备,材料及控制仪表;开发2万吨/年无水氟化氢全套国产化设计工艺包;通过产业化实现氟产品与磷煤等化工产业的关联耦合,延长产业链,为带动增加工业产值百亿元提供技术支撑; 解决工业化放大设计物料输送,环保设施完善和装置运行的可靠性。

实现目标:技术指标:无水氟化氢示范装置建成后,产品质量指标符合GB7746-1997一级品标准,氟回收率达到70%以上,氟硅酸脱砷率达到90%,氟化氢单程转化率达90%。经济指标:无水氟化氢基础产品形成年产2万吨生产能力,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利润4000万元。科技产出:申请发明专利5项,制定企业标准1个 ,完成工业应用国产化设计工艺包。

(5)利用电解锰渣制备高纯锰盐

研究内容:解决溶液平衡对渣中锰洗涤回收率的限制,进一步提高渣中可溶锰的回收率,金瑞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贵州分公司已与贵州省环境科学研究设计院于2009年开始了“利用电解锰废渣回收液制备高纯锰盐新工艺研究”,目前已完成实验室研究工作,制备出高纯硫酸锰、醋酸锰、碳酸锰等系列锰盐,取得了理想的实验结果,其中高纯硫酸锰产品由企业推广在韩国及国内试用,得到理想的试用结果。2009年我国的电解锰生产能力已达到200万吨,是世界上最大的电解锰生产国,占世界市场95%以上的份额;同时电解锰生产也给环境带来了一个较大的污染源,我省年产废锰矿渣约为275万吨,我国年产废锰矿渣约有1600万吨,经粗略估算,从这些废渣中回收氨可实现年产值约3亿元;回收硫酸锰以生产高纯锰盐可实现年产值约36亿元,合计年产值约39亿元。可以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又可以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了电解锰废渣洗涤回收工艺,具有现实意义及广泛的开发应用及产业化前景。

实现目标:废渣中回收氨,回收硫酸锰以生产高纯锰盐。

(6)铜仁地区不溶性含钾岩石开发利用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本项目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低温分解法:在建成年处理1000吨矿石中试生产线基础上,最终建成10万吨工业生产线;研究含钾岩石在100-150℃低温下解钾的机理,以及利用该法制取硫酸钾铵复合肥,同时副产白炭黑、氢氧化铝的工艺条件;对工艺流程的技术与经济可行性进行分析评价,为规模化工业生产提供可靠依据;进一步改进生产工艺,提供节能、降耗、减排的清洁生产技术。二是热分解水浸法:研究适用于万山地区低品位不溶性含钾岩石资源综合利用的工艺条件、技术参数,探讨规模化生产的可行性。 三是酵钾肥的研究:采用排除与对比法,通过严格的田间和盆栽试验,深入探讨酵钾肥的生产原理和肥效机理,为科学评价酵钾肥提供理论依据;在现有生产工艺、技术的基础上,筛选适合的高效解钾、解磷微生物,探讨其解钾、解磷的最佳工艺条件,提高解钾效率;提供适合于工业化生产的配套的微生物培养方法。 四是生物法解钾的研究:结合铜仁万山实际设计工艺路线,完善发酵菌剂和配方设计,进行中试产品生产、检测并进行产品的田间试验。

实现目标:技术指标 :一是建立国内首条处理1000吨含钾岩石的中试生产线,三年建成年处理10万吨的工业化生产线。达到每处理一吨含钾岩石,生产白炭黑0.6吨,氢氧化铝0.25吨,复合钾肥1吨的目标;提供低温分解法解钾的技术路线、工艺参数、能耗、环保等技术经济参数和规模化生产的可行性报告,建立企业的产品质量标准;申请国家专利一项,发表研究论文3–5篇。 二是提供适用于万山地区低品位不溶性含钾岩石资源开发的热分解水浸法技术路线、工艺参数、以及能耗、环保等技术经济参数,提供利用该技术进行工业化生产的可行性报告。三是提供酵钾肥生产原理和肥效机理的综合研究报告;分别筛选出高效的解钾、解磷微生物各1-2株并应用于生产,能明显提高解钾效率;提供配套的适用于工业生产的微生物培养和利用技术。四是建立年产10000吨规模的生物钾肥生产线;提供权威的肥效田间试验报告;产品能获得有机肥或有机复合肥临时生产许可证;证明矿钾粉在肥料产品的生产和使用中具有供钾能力。社会效益:万山作为资源枯竭城市,目前经济上主要依靠国家补贴(输血),如果在不溶性含钾岩石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取得突破,将能激活万山的造血机能,使当地经济进入良性发展阶段;通过不溶性钾长石的开发,带动一批产业,可以形成贵州、铜仁新的经济增长点;丰富了我国的钾肥来源,可以弥补我国的可溶性钾盐资源的不足,减少进口,平抑价格,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通过对万山不溶性钾长石的开发,为我国大规模综合开发利用不可溶性含钾的铝硅酸盐矿物资源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带动国内的相关产业发展,形成产业群。经济效益:项目完成后,年工业产值达到2亿元以上

(7) 贵州煤层气(煤矿瓦斯)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

研究内容:一是贵州煤矿抽采瓦斯(煤层气)合理利用途径研究;贵州煤矿抽采瓦斯利用方式及效果评价技术。二是 低浓度含氧煤层气(煤矿瓦斯)提纯制天然气工业化利用技术研究;低浓度瓦斯液化技术研究,以及VPSA多段提纯工艺研发与装置改进。 三是低浓度瓦斯发电,建设煤矿保安电源技术研究 。

实现目标:技术指标: 建立示范矿井,并考察分析不同矿井瓦斯抽采方法,使瓦斯抽采利用率达50%;综合利用煤矿低浓度瓦斯,攻克矿井抽采、提纯、液化关键性技术,研发一套低浓度瓦斯提纯液化利用工艺,并进行工业化应用研究; 低浓度瓦斯提纯制天然气,其主要产品要符合国家天然气标准GB17820-1999,烃含量≥95%(V)的工业液化天然气要求。经济指标:《京都议定书》和清洁发展机制(CDM)的实施,瓦斯的综合利用可以通过减排额度交易带来额外的收益; 项目研究成果的应用示范及推广,也可以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科技产出 : 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15篇,形成研究报告1份,形成技术标准或规范1份; 申请国家专利1~3项;

培养硕士研究生1~2名。1人晋升为研究员,2~5人晋升为高级工程师。

(8) 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内容:重点开展以下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一是集成岩溶峡谷区建设高坝大库技术体系,重点包括研究平寨水库库首岩溶发育特征岩溶渗漏问题、峡谷区高面板坝综合变形控制与防裂措施研究等;二是研究峡谷山区长距离输配水技术,集成具有贵州特色的山区输配水技术体系,重点包括山区长距离大流量输配水综合节水技术研究、峡谷山区高大跨渡槽关键技术研究、长藤结瓜水库群多目标优化调度及数字化智能监控技术研究;三是具有山区特色的黔中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重点包括黔中区水资源承载能力及可持续利用研究、黔中区调水生态环境影响及补偿机制研究。这些研究成果来源于本工程需要,服务于本工程实践。

实现目标:初步形成岩溶峡谷区建设高坝大库技术体系、峡谷山区长距离输配水技术体系和具有贵州山区特色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配置技术体系;各项课题研究取得突破,可用于指导工程的设计及建设,提高工程安全性、可实施性,节省工程投资1.0亿元以上;达到全国先进水平的技术成果不少于2项,领先水平的技术成果不少于1项,形成具有我省岩溶山区特色的水利核心技术不少于5项,实用于本工程的关键技术不少于10项;培养水利专家10人以上,专业技术骨干25人以上,发表论文30篇以上,制定工法和技术标准1项以上。

(9)贵州省小城镇喀斯特水资源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1)喀斯特水资源勘察开采(找水)技术与示范:不同典型喀斯特地貌类型区小城镇的生态地质环境条件、赋水岩层类型、蓄水构造特点、分布格局及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评价;研发适合喀斯特地区小城镇水源勘测的地质找水、地球物理找水(如核磁共振找水等)、工程找水的配套技术体系、技术规程及示范。 (2)小城镇喀斯特水资源安全利用与配置技术及示范:小城镇地区集雨集流工程的选址、布局及防渗处理实用技术(或材料)研究与示范;小城镇地区雨洪泥沙分流及资源化利用技术与示范;小城镇地区分散供水、分水源供水和分目标供水模式与示范;小城镇地区不同水源(大气降水-坡面水-地下水)互补配置技术与示范; (3)小城镇地区三小蓄水工程水质保护与改善技术及示范; (4)小城镇地区水资源安全评价及其预警管理系统研制:喀斯特小城镇用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适合喀斯特小城的镇用水安全的管理机制与制度;喀斯特小城镇地区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及典型小城镇水资源安全预警管理系统研制

实现目标:技术指标 : 形成适合在喀斯特小城镇水资源勘测开发、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的实用技术体系:建立喀斯特小城镇水资源安全度量指标体系1套,可利用水量计算评价模型 ;形成喀斯特小城镇找水工程配套技术体系 ;提出典型喀斯特小城镇多样化水资源利用与优化配置方案 ;提出小城镇地区三小蓄水工程的水质保护与改善实用技术 。经济指标:建立喀斯特小城镇水资源勘测开发与安全利用示范工程2~3个;解决或改善5万城镇人口饮水困难 。 科技产出:提出适合小城镇喀斯特水资源安全利用技术规程1项; 申请水质处理等相关技术专利1-2项;建成6-12人的水资源研发人才团队;发表论文20篇、专著1-2部,培养研究生5-10人。

(10)贵州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技术模式与生态产业化技术集成示范

研究内容:本项目在国家科技部“十五”、“十一五”安排的喀斯特峡谷和喀斯特高原干旱坡地科技攻关课题“喀斯特(岩溶)高原生态综合治理技术与示范”、“喀斯特高原退化生态系统综合整治技术开发”等实施取得成效的基础上,针对贵州喀斯特石漠化5大类型区和不同的生态类型及不同等级石漠化的生境条件,选择贵州78个县中主要不同的喀斯特生态类型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进行技术模式与生态产业化技术集成示范研究。主要开展“植被适应修复与复式镶嵌群落配置稳定性技术与示范”、“草地生产力维持与草食畜牧配置技术及示范”、“水土综合整治与极度干旱应急调控技术及示范”、“参与式社区发展与生态经济技术及示范”、“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模式与生态产业化技术集成及示范”等研发,研发关键技术,形成核心技术,集成重大技术,初步构建治理模式与技术体系,为国家在贵州开展78个县(市、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提供技术支撑、治理模式和示范区建设样板,提供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技术模式与生态产业化技术集成示范,形成完善的石漠化综合治理与生态产业化发展技术模式与技术体系。

实现目标:1、开发管理与应用数据库:(1)建立贵州喀斯特小流域分类模型与数据系统;(2)建立全省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数据库管理与共享中心;(3)建立石漠化治理示范县“3S”科技决策平台;2、筛选本地物种8-9种;研发集成技术8-10项;集成推广应用技术30项,生态衍生产业技术2-3项;注册新产品4-5种;培育科技企业3-6家;提升地方企业技术3-5项;3、编制技术规程7个,申报国家专利8项;4、建立喀斯特地区不同生态类型、不同等级石漠化治理科技示范县(市区)5个,建立核心示范区,示范面积20000万亩;5、提高核心示范区生物量30%,增加固碳率20%,土壤侵蚀模数下降15%;6、为78个县(市、区)石漠化治理工程县提供科技支撑,培养780人的石漠化治理专业技术队伍,培训农民5000人次,建立科技示范户1200户;7、举办“中国南方(八省区)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模式与生态产业化技术发展高层论坛”1次;8、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专著2部、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50篇,其中SCI论文10篇,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60人。

(11)酒-酒糟-饲料-畜牧-沼气能源-有机肥料-粮食原料循环经济模式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生物处理软化酒糟谷壳技术研究,包括纤维素分解酶微生物和转基因工程菌种生产技术、酒糟酶解发酵工艺和生产技术研究;酒糟功能饲料产品的研制,以微生物发酵酒糟为原料,引进酶制剂、无毒物质吸附剂、小肽与营养素调控提高家畜免疫能力等技术,将单一的发酵酒糟转变成为具有提高家畜抗病能力、促进生长、改善肉质肉色的功能性饲料产品;肉牛、肉猪全日粮喂养技术研究与优质高效养殖配套技术集成,研究肉猪、肉牛以酒糟功能饲料为主要原料的日粮配方,将出口肉牛、优质肉猪规模化养殖配套技术进行集成与推广应用;沼气工程配套与沼气生物能源的有效利用,修建大型沼气工程,生产沼气能源,并将沼气能源应用于白酒生产;沼液、沼渣有机复合肥料产品的研制,建立有机复合肥料加工生产线,以沼液、沼渣为主要原料,研制出白酒高粱专用复合肥料,并进行推广应用;产业化示范,扩大青酒集团示范园肉牛出口注册场和瘦肉型猪繁殖场规模,与地方农户建立公司+养殖基地+农户的优质肉牛、肉猪联合养殖生产产业机制,进行联合生产经营和循环经济示范。

实现目标:年产酒糟生物饲料和有机复合肥料各1万吨,酒糟生物饲料养牛、养猪,年出栏供应香港肉牛2000头,年出栏肉猪1万头。

(12)贵州省“十二五”水污染物减排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

研究内容:通过对水污染物减排重点行业主要废水处理技术与处理工艺的研发,获得城镇污水深度处理、垃圾渗滤液处理、农村分散处理技术、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养殖废水处理)、污泥处理处置、典型高浓度难降解废水(焦化、化工、医药、垃圾渗滤液)关键技术。进行技术集成与示范,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与装备,建成示范工程,提升我省环保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我省环保技术与装备的竞争力,带动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主要内容有:城镇污水深度处理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亚临界水热快速处理关键技术研究与连续化设备开发;典型高浓度难降解废水超临界氧化处理关键技术研究与设备开发。

实现目标:实现环保产业设备加工产值突破1亿元。

(13)广适性高难度有机废水超临界水氧化处理反应器研发

研究内容:(1)以贵州省内垃圾填埋渗滤液、焦化废水、制药化工废水等为对象,集成示范SCWO处理技术的装置广适性控制条件,提出不同种类难降解废水的反应温度、压力、供氧量、各种盐对防腐涂层的侵蚀效果等参数。(2)建立中试规模连续化废水处理实验设备,研究中试处理上述废水的控制工艺参数,着重解决中试条件下盐沉淀引起的换热率降低、系统压力增加和管路堵塞问题。(3)在中试的基础上,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与设备原型;建立设备应用指南、回用水质安全评价及回用水质标准;建成日处理规模为2~5 吨的中型示范设备,为全省乃至全国解决类似废水处理难题提供技术支撑。(4)以中试研究成果为基础,力争从半工业化连续运行向工程化逐步推进。争取逐步建成日处理规模为20~50 吨的运行设备,并实现设备的加工、组装和产业化基地建设。

实现目标:(1)完成各种参数优化的超临界水氧化集成反应器中试设备的研制工作,编制设备使用说明手册一本。(2)建造2-5吨/日高浓度难降解废水处理设备:投资成本30万元/吨,运行成本150元/吨,进水指标COD <10000 mg/L,色度 <70倍,SS<70 mg/L,出水主要指标COD<50mg/L,色度<10倍,SS<10mg/L,示范工程废水回用率达到50%。(3)申报专利2项,发表论文5-10篇,培养硕博士研究生5-10 名。

(14)贵州省铅锌汞重金属污染土壤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集成与示范

研究内容:(1)毕节铅锌矿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植被重建技术和重金属固定技术)。(2)清镇有机化工厂周边汞污染土壤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汞污染土壤修复及回收汞的低温热解法及络合——电动力学技术和装置,植物修复技术)。(3)开展重金属污染土壤分区研究及其根据不同土壤利用途径的生物、物化、联合修复关键技术进一步的集成研究和示范,形成针对不同污染程度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修复技术。使土壤修复后达到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农田土壤重金属标准要求;建立示范工程和修复技术应用指南。

实现目标:(1)利用土壤生物、物化、植物联合修复技术修复铅锌污染土壤;利用低温热解法及络合——电动力学技术和装置修复处理汞污染土壤;提出规模性集成应用的关键技术参数和施控措施;(2)在毕节铅锌矿区(赫章县)、清镇有机化工厂周边汞污染区各建立处理面积100平方的示范工程;(3)土壤修复后达到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农田土壤重金属标准要求;(4)处理成本根据重度、中度和轻度污染土壤进行优化;(5)提供修复技术指南;(6)申报专利2项,发表论文5-10篇,培养硕博士研究生5-10 名。

(15)间充质干细胞及人神经生长因子产品治疗重大疾病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的深度研究开发

研究内容:通过运用生物技术手段和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开展人胎盘的深度研究与产业化开发,提升和拓宽人胎盘研究的深度和领域。对人胎盘的特异性功能蛋白质和多能肝细胞开展研究,开发人胎盘特异性功能蛋白质产品和羊膜间充质干细胞药物,确立产品的工艺及质量控制标准及开展临床研究,并建立生产线和间充质干细胞库。需要

攻克的关键技术有: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AMSCs)体外分离培养扩增工艺及流程的制定;hAMSCs提取、分离与功能鉴定工艺技术研究;

hAMSCs体外培养扩增工艺技术研究;hAMSCs生物学特性和生物学活性研究;hAMSCs成品制剂工业化流水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标准研究;

hAMSCs制剂治疗重症肝病等临床前GLP试验的标准技术处理方案和操作规程;hAMSCs制剂治疗重症肝病等临床试验方案的确定。

实现目标:争取实现年销售收入20亿元,利税总额5亿元,新建一条特异性功能蛋白质产品生产线及50万人份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库和50万份脐带血干细胞库。通过本项目组建“贵州省干细胞及组织工程技术中心”,将进一步完善贵州省生物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

(16) 胎盘小分子多肽研究与开发

研究内容:对健康人胎盘中分子量小于10kD的主要成分进行分离纯化,确定其中的有效部位及组分,为创新药物提供科学依据。主要工作有:1.完成小分子多肽分离纯化工艺研究,收率>40%,纯度>95%。2.完成目的小分子多肽分析鉴定方法:SDS-PAGE电泳分析方法;等电聚焦分析方法;RP-HPLC鉴定方法;BIO-PLEX及SPR蛋白分析系统鉴定方法;完成小分子多肽的N-末端氨基酸测序;完成MTT比色法与E玫瑰花环法测定目标胎盘小分子多肽的免疫调节作用。小分子多肽分离提取工艺-----确定单位小分子多肽的纯化方法及步骤;小分子多肽检定与分析------建立一个有效灵敏的细胞模型以检测小肽的生物活性,并用此方法分析检验小肽对温度,酸碱,离子强度,有机溶液,及时间的相对稳定性;小分子多肽规模化生产质量控制标准----在实验的基础上以活性和稳定性为指标确定规模化生产胎盘小分子多肽质量控制体系。

实现目标:技术指标:确定两组胎盘小分子肽分离纯化线路;对目标产物进行分离鉴定。科技产出:申报专利2项,论文2篇;人才培养:通过项目研究,使中心常年开展研究的固定博士不少于2名,固定硕士不少于6名,流动硕士不少于12名;在未来3年内与北京师范大学、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共同建立“蛋白质下游工程技术”博士后流动站

(17)赖脯胰岛素类似物仿制药物开发

研究内容:利用大肠杆菌基因工程技术进行第三代胰岛素类似物-赖脯胰岛素的药物开发,突破产业壁垒,完成构建全新表达系统、高密度发酵、高效复性与高效纯化工艺等四项核心、关键技术的开发,形成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赖脯胰岛素生产工艺。同时,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使之能够达到甚至超过国际厂商,以实现150-200mg/L的赖脯胰岛素产率,70%的获得率,达到或优于国际先进水平,从而实现对赖脯胰岛素类似物的进口替代。通过对赖脯胰岛素类似物的开发工作,最终建成一个生物药物研发示范平台,在此基础上衍生出1-2种第三代胰岛素类似物及其他生物药品。

实现目标:按国家药监局要求完成临床前和临床研究,之后建成一期赖脯胰岛素GMP生产线,产能200公斤/年,600万只西林瓶/年,达产年产值14亿人民币,利税3.3亿人民币。申请专利2-5项,培养企业相关技术骨干20-40人,新增就业500人。

(18) 胆碱能神经系统在老年性痴呆分子发病中的作用及药物干预研究

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拟从胆碱能神经递质受体、生物膜性结构脂质、氧化应激、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等方面来研究老年性痴呆神经系统改变机制,特别是研究胆碱能受体(如胆碱能神经型尼古丁受体和胆碱能毒蕈碱受体)在老年性痴呆分子发病机制中与大脑学习记忆力降低、智力发育和认识能力障碍、beta淀粉样蛋白和过磷酸化tau蛋白水平升高、氧化应激和神经细胞凋亡水平上升、以及与神经信号转导通路改变等方面的关系;另外,围绕胆碱能受体改变机制对老年性痴呆病人、动物模型和细胞模型采用相应的药物治疗干预研究。

实现目标:阐明老年性痴呆分子发病机制中胆碱能神经系统的作用,研究水平达国际先进行列;研发治疗老年性痴呆的药物,包括中药治疗老年性痴呆的药学、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申报治疗老年性痴呆中药的临床治疗批件1项、申请发明专利3项,发表论文50篇,其中SCI收录15篇,培养贵州省留得住、用得上的医学博士后1名、博士生3名、硕士生5名。

(19)优势发酵调味品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风味腐乳速熟技术研究与腐乳酱及其天然鲜香调料开发;水豆豉保质期延长与黑豆豉风味控制技术研究及示范;原生态发酵酱腌菜品质控制与工艺标准化;发酵辣椒品质提升与保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发酵调味品质量与安全检测控制体系构建。攻克的关键技术有: 风味腐乳后熟期缩短2-4个月,并开发腐乳酱和天然鲜香调料产品;水豆豉产品货架保质期延长2-4个月,优化规模化曲霉黑豆豉发酵工艺,避免“酸味”过大的风味波动;构建酱腌菜全过程安全控制技术体系;延长瓶装糟辣椒等发酵辣椒保质期2-4个月;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并整合省内优势资源,构建成发酵调味品主要原辅料和生产过程中的品质检测与安全控制体系。

实现目标:年新增企业产值6.5亿元;申报国家发明专利3-5项;在核心期刊以上发表论文10-15篇,培养硕士研究生5-10名,培训企业技术骨干10-15名。

(20)生物DNA条形码技术及其应用和特色生物资源的生物技术育种

研究内容:本项目重点开展本省野生动植物资源、地道中药材和地方优良农产品种等特色生物资源的DNA条形码技术研究,开发便携、快速、廉价的DNA条形码检测仪,等于是为特色生物资源提供了身份证,并应用于自然资源保护、濒危物种保护、水环境质量监测和食品安全等领域,也可为特色生物资源原产地标注地域商标奠定基础。特色生物资源的生物技术育种是从分子生物学角度重点研究我省特色生物资源的遗传多样性;通过分子标记,发掘优良性状的基因;应用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体细胞突变育种、胚乳培养、原生质体融合和基因工程等先进技术,实现特色花卉、辣椒、水果、农作物和中草药的品种改良,提高市场竞争力;通过胚胎移植、人工授精、体外受精、转基因技术等手段开发具有市场前景的动物新品种,提高畜禽繁殖性能和生产水平;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进行配子、合子及遗传物质DNA保种,提高保护效率,降低保护成本,构建生物资源基因库。

实现目标:为本省野生动植物资源、地道中药材和地方优良农产品等数十种特色生物资源建立DNA条形码,构建生物资源基因库。

(21)贵州省典型地质灾害成灾模式及预警预报关键技术方法研究

研究内容:在研究贵州地质灾害孕育背景和发育规律的基础上,系统研究典型斜坡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灾害和矿山开采沉陷灾害成灾条件,发生机理及预警预报技术;研发贵州省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及信息发布平台。主要研究:贵州地质灾害孕育背景及发育规律;贵州典型斜坡地质灾害发生机理及预警预报技术研究;贵州岩溶塌陷灾害发生机理及预警预报技术研究;贵州矿山开采沉陷灾害发生机理及预警预报技术研究;贵州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系统研究。

实现目标:专著1-2部,论文30篇,专利1-2项,参考指南1部,开发信息发布平台一套

(22)基于气候资源的贵州‘两高’沿线特色农业气候精细区划与示范”

研究内容:围绕‘两高’沿线打造为珠三角和港澳的菜篮子基地,探索将独特气候与生物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运营模式,开展精细化的农业气候区划技术、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技术及监测预警技术研究,主要有:农业资源环境综合信息数据库建设;复杂地形下农业气候要素空间精细化模型研究;特色农业气候资源配置及风险研究;特色农业精细化气候土壤区划;特色农业气象灾害预警技术研究;特色农业气象保障系统及示范。

实现目标:创建五大技术、三个模式、一个平台、三个标准 降低重大气象灾害损失5%以上;提高农业生产效益5%以上。

(23) 凝冻成灾机理及应急减灾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项目将集中优势力量攻克当前凝冻防灾减灾急需解决的难题,开展凝冻外场试验,进行复杂地形下的导线覆冰、不同路面结构的道路结冰形成过程观测;在气象台站观测数据和外场试验数据的基础上,研究凝冻成灾机理及导线覆冰、道路结冰与温度、湿度、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的相关性研究;借鉴现有人工观测经验,研发凝冻智能监测关键技术;开展凝冻导线覆冰、道路结冰的预测、预警、风险评估技术研究,建立灾害预警标准,提出凝冻应急减灾的关键技术。具体研究内容有:凝冻野外观测(导线覆冰、道路结冰)试验研究;凝冻的成灾机理研究;凝冻监测、预测、预警关键技术;凝冻风险评估技术与应急减灾关键技术。

实现目标:本项目的实施有望在国内凝冻研究方面取得系统深入的研究成果,投入应用后能够实现对凝冻天气的实时监测预警,将推动部门联动、社会响应的电力、交通气象防灾减灾体系的建设,确保电力、交通运行安全,明显提升我国凝冻防灾减灾能力。


上一条:贵州省科技攻关计划社会发展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下一条:高等学校“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教育部

 【打印网页】    【收藏网页】    【关闭网页

分享到:

中国·贵州·365bet体育投注官网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蔡关路 1 号 邮编:550003

邮箱:git@git.edu.cn   电话:0851-88210825   传真:0851-88210825

建议使用1024X768分辨率浏览       本站推荐浏览器:IE7.0及以上版本  网站地图   网站隐私安全说明 网站版权声明  
ICP备案号:黔ICP备13005433号     2011-2015 @Copyright 365bet体育投注官网

总访问人数:
今日访问人数: